京剧,是我们的国粹。海外华人,称京剧为国剧。既然京剧既是国剧又是国粹,那就意味着,在中国,爱护京剧匹夫有责。
不无遗憾的是我们在举着双手高呼“振兴京剧”的同时,京剧却每时每刻地产生着危机。危机之一,便是京剧有可能变成“京歌”。
以京剧。作为剧,它要有剧情,即故事、情节、进展、有头有尾有高潮。在舞台上演出,还要分幕分场。作为京剧,它不仅有唱,而且还有念、做、打。而这一切,又都有程式。中国的戏剧,由《踏摇娘》、《拨头》之类的剧情简单、以唱和为主的萌芽,发展到近代的连台本戏即连续剧,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、由初级到高级的经历了上千年演变的过程。
歌,和剧就大不相同了。歌没有剧情。就算是叙事歌曲,它也只是唱事而不是演事。歌也没有念、做、打。即便是有朗诵的大合唱、有表演的歌伴舞,那也不是歌者本人的事情。如果京剧取消了念、做、打,取消了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,取消了程式,特别是取消了剧情,没有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,而只剩下了唱腔,那么,它也就成了一种“京歌”了,最大不过是个“京歌表演唱”。
当前,京剧界有种倾向是:淡化剧情,淡化表演,淡化演员的全面素质,而只注重唱功,热衷于几口能叫彩的唱段或片段。在剧场里,作为京剧高度发达时的连台本戏,已经基本上消亡了。就连那完整的单本戏,也属罕见。翻来覆去的,是一些“折子戏”——就是那些能够显示唱功或绝活的片段。受众见得多了,倒了胃口,便给“折子戏”送了个不雅的绰号——“折腾戏”。至于荧屏上,除了把前辈的完整剧目搞成了“京剧双簧”音配像之外,人们经常见到的,也只是那些化了妆的京剧清唱或一段段的“京歌表演唱”而已。还有那些什么京剧大奖、大赛,也不过如此这般“折腾”,不看演员驾驭完整剧的全面功夫——这些大奖大赛,客观效果上鼓励了演员吃偏食而造成片面发展。
这不能不令人担心:这样发展下去,博大精深、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国粹京剧,将会萎缩为“京歌”。京剧变成“京歌”,既不是创新,也不是进步。在这种京剧的泡沫“振兴”之背后,实际是京剧的简化、倒退。
一个人,要有头有躯有四肢,才是完整的人。如果四肢消失了,脑袋再发达,模样再好看,那也只是个畸形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京剧没有了剧情,没有了念、做、打,那么,它就不是京剧了,甚至连个剧都称不上。
京剧危机是现实,京剧误导仍存在。由京剧变“京歌”,正在进程之中。年轻一代的京剧演员,大概很少有人胜任连台本戏了。京剧界的短期行为、浮躁情绪、取巧心理、“一折子主义”甚至“一嗓子主义”,需要反思,需要收敛。否则,京剧完成了“京歌”之蜕变,一是返回来就费力了,二是今日之京剧界难免被历史追究责任。